高球與民生分隔


@劉兆生 - 2019/01/01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逾百年歷史的粉嶺高球場,踏進2019年,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料已(本文於去年聖誕節前截稿)建議先收回32公頃(即佔高球場面積18%的「舊場」部份),發展可建4,600住宅單位。餘下的140公頃高球場土地,小組建議政府研究重置球場的可行性,並考慮文物等影響評估。

垂直「舊場」 有廳有房

我樂見這樣的一個提議方案。4,600戶家庭成員24/7佔據聳入雲霄改建了的垂直「舊場」,冇tee times,冇fairways,冇果嶺冇相干,有廳有房就得。我當然不會盲目愛國,鼓吹「球場完整,一寸都不能少」啦!

但與此同時,眼看每周末香港以及全球各地依然成千上萬人樂此不疲,興高采烈湧到遠近大小不一球場去,為什麼?在西方被視為民生一部分的小白球,唉!來到東方這一半透明/半文明/半開明/半開放的「明珠」,卻淪為分隔民生土地專責白手套!

今天如果你還問:高爾夫有什麼吸引人之處?唉!我不想再答,因為高爾夫球有多吸引,在香港也沒有比得上有土地起公屋更吸引。全香港只剩下一個問題:哪裏有地起樓?一個扮民粹社會,卻在絕對傾斜,充斥違反邏輯,輸打贏要,以偏概全,亂搬龍門的思維下,高爾夫球無辜被人標籤為分隔民生圖騰,嗚呼哀哉!

分隔民生圖騰

說到底,高爾夫表面上只是一種消閑活動,但不可不知,這活動同時亦是一具無遠弗介、威力無比的「交誼機器」,就算不計當中與高球球掛勾的商業經濟元素,單是花在高球用具消費,已發展成一個全球每年四十億美元的工業。

然而,自古至今,全球每地域,都有著很多不懂高爾夫,或只表面認識高爾夫的KOL自我肯定,無可避免,一個所謂「Golf Divide」(高球分隔)的現象遂現——打高球和不打高球的分隔現象。這名詞是我借用蓋茨愛用的一句「Digital Divide」套過來的。「Digital Divide」泛指一些落後國家不懂用電腦的人口愈多,這樣便愈難和電腦普及化的先進國家接軌。

放在高球上,「Golf Divide」愈寬的國家, 經濟活動不及富裕國家亦似是一個必然現象。這現象是始於以前只有貴族才有資格打球,當時國家財富全操縱在貴族手上。今天我每到海外打球,最愛問當地球僮每月工資和製造業工廠工人的差別,這百分比對我很吸引,我亦姑且稱之為GD%,數值越高反映當地貧富懸殊指數亦然。

英美歐澳日韓的球僮非常昂貴,甚至要預約,反映當地社會經濟蓬勃,工資和就業機會高。我沾沾自喜以為可以把高爾夫球和經濟拉關係寫論文,卻馬上給一美籍高球教練潑冷水。

他說你用球僮和工廠妹比較只限於一些落後或發展中國家才適用。你看我在美國辛辛苦苦考到PGA教練資格,也要離鄉別井來中國才可以找到一份安定職業,可見在美國競爭多大。(實情是他娶了個四川女球僮。)我再沒鑽研高爾夫魅力與經濟掛鈎的關係了。

高球分隔 Golf Divide

拜粉嶺球場年多的折騰,令我體會到,這可能只是個社會心理學的課題,沒絕對答案的。而每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起飛後,「Golf Divide」一定會不攻自破。

香港卻是最新例外,政府不懂高爾夫,不尊重高爾夫,把辛苦經營60年譽滿國際的香港公開賽的球場也嚷著要拆掉,像自宮!

政府不要面,高球迷怎奈得你何!可能將來,政府更可指著粉嶺球會與粉錦公路10.3米之隔的「舊場」公屋,振振有詞說:香港已率先把高球場融合民居,哪有「Golf Divide」現象?(完)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